登革熱病媒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登革熱病媒蚊登革熱(dengue fever)又稱天狗熱或骨痛病,以斑蚊為傳播媒介感染人類的傳染性熱病,病原體為濾過性病毒,病毒有四種血清型。患者有發高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後眼窩痛、發疹、全身發癢等症狀;第二次感染時,患者有可能誘發更嚴重的登革熱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與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為台灣地區登革熱重要病媒蚊,自1870年即有登革熱流行的記載。1943年大流行,在600萬人口中有500萬人罹病。1987年十月至1988年底高雄及屏東地區也造成流行,据報告11,543個病例中,有4,916個是確定病例。 1995年,本土登革熱病例首次在只有白線斑蚊而無埃及斑蚊分布的台北縣與台中市爆發,驚動全台,大家才了解:分布全台的白線斑蚊亦是登革熱元兇(其後每年都有零星的登革熱流行約百例)。埃及斑蚊:埃及斑蚊卵、幼蟲及蛹所在環境主要是積水的人工容器,如儲水槽、水缸、廢輪胎、水桶、花瓶、盆栽水盤、磁盆、瓶罐及積水的地下室等,凡室內外長時間積水水質澄清的容器都有可能成為孳生源。雌成蟲主要吸血對象為人類,在白天吸血,在室內或住家附近都可能會受到牠的叮咬。其吸血高峰約在下午四、五點,次高峰在上午九至十點。成蚊主要棲息於室內的窗簾、布幔、衣服及其他黑暗處。雌蚊偏好產卵於暗色的積水容器中,如水泥槽、陶瓷水缸等內壁與水面接壤的濕潤區為其產卵最適場所。埃及斑蚊成蚊,其胸部背板上有一對銀白色似括弧的曲線,中間另具一對白色細線,雌雄成蟲最明顯的區辨特徵為雄成蟲的觸角呈鑲毛狀。分布:北緯38度與南緯38度之間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尤其於海岸地帶及大河流域;在台分布:嘉義布袋以南至佳冬以北沿海地區及澎湖列島。斑蚊飛行範圍極為有限,一般都在孳生地附近50~150公尺範圍內,其活動甚少超過200公尺。季節消長:埃及斑蚊密度,常與降雨量呈逆相關,由於旱季期間,缺水地區居民常以各種積水容器儲存更多的水以備用,而增加埃及斑蚊孳生。白線斑蚊:白線斑蚊卵、幼蟲及蛹的生活場所: 1.野外自然積水處如竹筒、樹洞、石窟及某些種植物葉軸心,墓地插花容器等;2.住宅區主要孳生人工積水容器中,與埃及斑蚊者相似,如儲水槽、廢輪胎、各類水桶、盆栽水盤、水缸、花瓶、保麗龍盒、瓶罐等,人類活動行為加速白線斑蚊在新的棲所建立其族群。白線斑蚊雌蚊多在屋外吸血,少在屋內活動。成蟲主要棲息室外,停留孳生地附近植物上。竹林中吸血活動高峰出現在11:00~14:00。吸血後的雌蚊,第一產卵日所產的卵數最多,後逐日遞減。卵分粒單產,喜產水際暗色粗糙器物表面。人工容器如水泥槽、陶瓷水缸等內壁與水接觸潮濕區,為其產卵最佳場所。白線斑蚊成蟲胸部背板中間,有一條直的銀白色線。分佈:主要分布-東南亞諸國,前與隨同廢輪胎傳入美國及巴西。其在台灣本島分布極廣:平地及海拔一千公尺以下山區亦有其蹤跡。白線斑蚊孳生地主要在室外,若積水容器增加,雨後有助其族群增長,其密度變化常與降雨量有密切的正相關。雨季尤應加強環境中積水容器清除工作。 -登革熱病媒蚊密度偵測:東南亞地區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均有登革熱的流行。在交通發達、經濟水準提升,國人出國經商旅遊頻繁、外國遊客至國內觀光、外勞引進…等因素影響,登革熱病毒被帶入國內機會大增。例行的調查結果除了解病媒蚊族群變動情形外,尚可適時提供病媒蚊密度過高的警訊,讓民眾能提高警覺及早做好病媒蚊防治工作;且於疫情爆發之初,可立即運用現有資訊作為緊急防治工作參考。 -成蟲調查:住家內以捕蟲網採集成蟲。病媒蚊雌成蟲指數超過0.2時,有發生流行的危險性。雌成蟲指數:平均每戶捕獲的雌蟲數。 -幼蟲調查:病媒蚊成蟲族群數量多寡與登革熱的發生流行有密切關係;幼蟲數量可作成蟲族群大小相對指標。杜絕登革熱發生流行→中斷其傳播途徑。主軸: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徹底的檢疫工作(阻止病毒的入侵)、快速的疫情通報系統(隔離患者) 台灣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目前並無登革熱病毒疫苗。為確保全民健康,在生活環境中,欲杜絕登革熱的發生與流行;除政府有關單位應加強機場、海關的檢疫與有效的疫情通報系統,以預防、阻止病媒蚊及病原的入侵與擴散外,民眾更應積極配合環境整頓,清除病媒蚊的孳生源。政府與民眾各盡所能同心協力,期能達相輔相成的防治效果,降低疾病威脅。附圖為白線斑蚊幼蟲,蛹,成蟲,蚊類防治:一般以成蚊及幼蚊防治為主。基本原則先瞭解其孳生、發育及棲息等習性,針對其弱點或最易防治的時期來進行防。一、環境防治: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治本方法包括孳生源清除、孳生環境的改變,達到不利蚊蟲生存或不再吸引蚊蟲來產卵。 1.熱帶家蚊防治:以孳生源的處理最有效。清除孳生幼蟲的容器,疏通溝渠,清除水溝中雜草,水流暢通…等措施為治本之道。 2.斑腳沼蚊防治:以清除水生植物,如布袋蓮、水萵苣等,使其無處產卵或幼蟲不易存活。 3.間歇灌溉利用:改進耕作方式,亦可有助減少孳生於水田的蚊蟲,如中華瘧蚊、三斑家蚊及環紋家蚊。 4.革熱病媒蚊的防治:孳生源(積水容器)的清除,如清除住家內外水缸、儲水槽、盆栽水盤、花瓶、鐵桶、木桶、塑膠桶、鍋子、保麗龍容器、瓶罐…等人工積水容器,或回收。二、法規防治:利用法規約束民眾,以防止病媒蚊的孳生。1999年六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傳染病防制法修正案。民眾若不配合病媒蚊孳生源清除或拒絕合作者,依法可處一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的罰鍰,限期未改善者將遭連續處罰。新加坡的病媒管制法案極為周密為法規防治典範。三、物理防治:以物理方法如光、隔絕法等防治,積極的有填平蚊蟲孳生地,消極有紗窗、蚊帳、捕蚊燈等。四、化學防治:病媒蚊密度過高或緊急防時,以化學藥劑防治蚊蟲最有效。迅速消滅帶有病毒的雌蚊或降低其族群密度。 1.幼蟲防治:對於無法傾倒的積水容器,可直接噴灑或投入亞培松砂粒劑、昆蟲生長調節劑…等,亦可收效。1%亞培松砂粒劑,其用量為:無用的積水0.5公克/公升(劑量為5ppm),家庭常用水(非飲用)0.1公克/公升(1ppm),缺水地區的飲用水劑量為0.1ppm。 2.成蟲防治:在室內可使用百滅寧…等合成除蟲菊類殺蟲劑。在住屋附近可用陶斯松…等有機磷劑或合成除蟲菊類殺蟲劑作空間噴灑。約每十天噴灑一次(實際依蚊蟲等而定),以消滅成蟲。大區域以熱煙霧等進行空間噴灑。瘧蚊成蟲活動範圍較大,在室外空間噴灑實施的範圍必須足夠,一般以病患1-3公里為半徑噴藥才會有效。五、生物防治:為減少殺蟲劑用量、降低環境污染,利用蚊蟲的天敵來防治成蚊及幼蚊,蚊蟲的天敵包括捕食性天敵、細菌類天敵。 1.捕食性天敵:食蚊魚類行病媒蚊的生物防治,作為防治上的替代方案,在菜園蓄水池、水生觀賞植物池或某些長期儲水的容器中,釋放食蚊魚類如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可防水田中的蚊蟲)、孔雀魚(Poecilia reticulata具耐污染性,可防污水域的蚊蟲(或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等,以捕食蚊類幼蟲。 2.細菌類天敵:有蘇力菌以色列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Bti)及球形桿菌(Bacillus sphaericus)二種。六、生長調節劑:利用蚊蟲的青春荷蚊蟲的青春荷爾蒙干擾幼蟲的發育,使其無法順利化蛹或羽化。